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高考话题作文

时间:2024-05-07 23:45:17
【必备】高考话题作文合集十篇

【必备】高考话题作文合集十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话题作文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话题作文 篇1

指尖的温暖渐渐地被一丝寒冷代替,就像宁静的早晨被一声巨响打破一般,自己终于挣扎地醒来了。带着一丝不愿和一丝无奈,从那个温暖的梦中悄然醒来。

其实,上天是不公的。自己渐渐地终于发现,不知何时的自己终于这样执著地认为。有些事情在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深深地印上了一个印记,这个印记是一生都不会抹煞的。

在我能够记得这个世界零碎的记忆中,自己的世界便充满了别人异样的眼光。他们的不屑、鄙视,甚至到无视,我都懂得的,看得见。没办法,上天只给了我一个华丽的外表,却没有给我过多的实质,自己深知、轻叹,但无奈。

其实,自己一直想改变。

小时候,其实有许多的梦想,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不再做徒有其表。于是自己渐渐地改变,虽然有时候会有挫折、网难,但一想心中那一个远大的理想,便有了的动力。于是,便坚持着改变,但最终还是未能如愿,自己自信一笑,没关系,还有机会。

那些有着美好憧憬的小时候,转瞬即逝。

我仍怀揣着那一份“伟大”的理想奋斗着。自己知道想改变,只要让自己发光,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实力,这样别人便会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但是现实却是一个牢笼,让我一次次放飞的梦想逐渐被囚禁,甚至都无奈地想变平庸。自己无奈一笑。

我终于渐渐懂得现实与梦想是有差距的,而且这种差距似乎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任凭再怎样努力,都无法缩短。

其实,不是自己不想做而是那种与生俱来的东西自己学不来的,自己没有香味,自出生便懂得,但是那是一种无奈,自己也想有个发光发彩的机会,但现实却一次次地将自己拉同!

身为腊做的苹果,我并不是想欺骗任何人,只是想让别人知道我不是

徒有其表,这是自己的心声,不知有没有人知道。

开始的自己做了一个梦,梦中的我终于静静散发着香味!而现在的我

正静静地躺在画室中,在期待着明天那次表现的机会!

天边泛起了白光……

高考话题作文 篇2

认真审题,符合题意,是高考作文的最基本要求,也是高考作文评分的标准之一。它需要正确地把握试题所涵盖的审题立意的角度、主要内容、中心、文体、字数等。要做到所写的“符合题意”,就要对作文题目的每个字、词、符号、图表等仔细品读,细心揣摩,全面审核和理解其含义,准确地把握命题意图,按要求确立中心意旨。

综观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其中话题作文占了很大比例,在出现的话题作文中,有的是关系型的,有的是概念型的,有的是句子型的;从材料的特点来看,有的是一则,有的是多则,有的是文字,有的是漫画;从话题内涵的隐显来看,有显豁的也有含蓄的;从话题范围的大小来看,有宽泛的也有狭窄的;从话题的对象来看,有单一的也有多个的;但不管其类型如何多变,在审题方面有一条始终是不变的:那就是所写的内容要在话题范围内或与材料有关。

话题作文试题基本上是由“材料、提示、话题、要求”等四部分组成。话题作文审题的基本方法是:在吃透材料内涵、领会提示意义的基础上,辨明话题类别、弄清材料与话题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写作要求、选择擅长的文体。具体来说,可将其审题过程概括为以下“五要”:

一要抓关键词句。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都是经命题人精挑细选出来的,既是引导学生思维的媒介,也是引出话题的由头,这就是说,材料与话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审题时就要注意认真仔细地阅读材料,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尤其是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吃透材料的内涵。例如高考山东卷的话题作文: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完成一篇自命题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这个话题作文给的材料只有一句话,审题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对这句话进行认真分析:题面有三个关键词:春,草,青。其中,“春”是条件,也是原因,“青”是结果,也是表现。但理解这句话的关键还是在一个“自”字,“自”就是自动,不需要人为干涉,有“功到自然成”的意思。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关系型的作文题目。就是“春”与“青”的关系。“春”既可以理解为“机遇”,也可以理解为“条件”,一个人成功的条件。当然这个条件还有一个附件条件,“草”就是要有草的生命、精神,才能最终实现自青,而不必过多关心。考生由此可以联想到“自信”,即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与坚守。如果再能联系到正在进行的高考,把高考看成“春”,把金榜题名看成“青”,把自己比喻成小草,表达出面对高考,自己一定能够沉着迎战、超常发挥,赢得高考的胜利信心,如此审题立意,写作思路就会豁然开朗。

二要领会提示意义。话题作文,一般有一段提示性文字,其主要作用是对话题加以必要的限制,传达出写作的相关信息,使我们的写作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活动”,不可超越,否则,就有可能偏离话题。因此,考生一定要重视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例如高考山东卷的话题作文“双赢的智慧”,有这样的提示语:“这则故事寓有中国人处事的哲理:别人的短处可以彰显我们的长处,我们的长处也可以‘衬托’别人的短处,这样彼此都有好处。推而广之,这是一种竞争中‘双赢’的智慧,而这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读懂这些提示语,可以使考生正确理解“竞争”与“双赢”的关系,竞争不是你死我活,不是互相拆台,不是互相挖墙脚,而是实现双赢。“双赢”与“智慧”的组合,又引导着考生思考如何实现双赢,思考获得双赢的技巧或方法是什么,而不是一味地空谈双赢的价值和意义。

三要辨明话题类型。话题作文,审题的核心是审“话题”,我们首先要吃准这一“话题”的含义。话题有单头型、多头型、关系型和自定话题型等。不管遇到何种题型,只要能找出并理解了题中的关键字词,也就找到了准确理解题意的钥匙。如话题“道路”,如果仅从它的本义切入,题目太大,难以驾驭材料;如果从它的引申义的某一方面切入,写求学之路、成才之路、创新之路等,就具体且单一多了。再如话题“走与停”,这是一个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对考生的思辨能力的考查。因此,考生在审题时必须注意“走”与“停”之间的辨证关系。“走”是为了前进,为了接近目标,“停”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更快地接近目标,直行而不走弯路。由此联想开去,从生活中的“走”与 “停”联系到人生中的“走”与 “停”,人生不就是一次旅行?既然如此,走走停停,不也是人生的一种常态?而且,“停”是为了积蓄力量,是为下一次的行走蓄势!而“走”又是“停”的目的和结局!人生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团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还可以引申到“追求”“反思”,可以联想到“文化的进步与反思”,等等,这样思路就打开了,考生就可以选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 ……此处隐藏6308个字……文 篇10

曾在高考中风靡一时的“话题作文”,如今正在渐渐让出高考作文的舞台。刚刚结束的20xx年全国高考,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20套试卷中有19套为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仅有天津卷以《我生活的世界》为话题,依旧保留着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

1999年,一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作文题开启了“高考话题作文”的时代。这种命题形式甫一出现,便受到社会各界的纷纷赞赏,并从此被反复使用——话题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的宽松规定为考生提供了充分的发挥空间,让考生有话可说。而在此之前使用多年的材料作文命题形式,被人认为标准单一、发挥空间小,容易束缚考生的思维。

然而,随着话题作文在高考中的多次出现,其弊端也渐渐开始显露。话题作文在题面上一般没有观点、主题上的限制,形式上也往往是体裁不限,这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施展空间,但另一方面,也为模式性、投机性的写作提供了可能。

受益考生 打磨作文模板“屡试不爽”

“高三一年老师让我们写了五六十篇作文,不管什么题目,我每次都用三个人物:李白、苏轼、陶渊明,最后高考时也是如此。”浙江大学的研究生(论坛)苏岳告诉记者,不管是什么样的话题,他都采用同样的模式:先写一个题记,开头用一串排比句进行总述,然后分列三个小标题,分别写李白、苏轼、陶渊明,最后一段引用名人名言进行结尾。

“这三个人无论是性格还是经历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特点,不管话题怎么变,总是能沾得上边。”苏岳称自己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反复打磨这套作文模板,并且“屡试不爽”,从来没有失灵的时候。

随着高考临近,作文训练由原先的一周一写改为两天一写,苏岳的模板也随着反复练习而愈发稳定,不仅是文章结构和人物,就连具体内容也几乎不用做改动,只需根据话题的不同,稍微调整若干关键词即可。“到了高考的考场上,几乎就是在默写。”

与苏岳的“自主研发”相比,湖南大学的赵宇则是在语文老师的刻意训练下进行模板化写作的。“我老师的方法总结起来有三点最为核心:开门见山,巧用排比,旁征博引。”赵宇具体解释道,“开门见山”,是为了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巧用排比”,是为了显出文采和气势,“旁征博引”,则是展现丰富的积累和开阔的视野。

基于这三个要点,赵宇的老师为班上同学总结了一份近一百页的作文写作须知,内容可谓极其详细具体,不仅有大量排比句式和写作素材,就连文章应分几段,每段写多少字,用多少个句子,每句话起什么作用都有明确的规定。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赵宇所提到的“旁征博引”,几乎是所有受访者的共识。积累背诵大量名言警句和名人轶事,是许多考生在考前一年的必修课。赵宇说,康德、尼采、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的著作,他至今没有读过,今后也不大可能去读,但在准备高考时,这些人却像是他的多年老友一般被他在作文中熟练地提起。

一位高考满分作文的作者更是向笔者坦言,他对自己在作文中所引用的著作和言论毫无了解,都是来自于高考前的突击准备。而这篇作文获得的评语,则是“知识面极广”,“材料信手拈来,令人耳目一新。”

专家学者 阅卷方式加剧“模式化”

尽管依靠自己总结的模板在高考中吃到了甜头,但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苏岳却显现出几分失落。从小喜欢阅读和写作的他,在高考过后,却发现自己下笔时不再像从前那样轻松自如,总是不由自主地写成“高考体”,而对文字的敏感度,也感觉大不如前。上大学后一年多,他才慢慢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

在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话题作文的盛行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违背了它的初衷。不限体裁,本意是鼓励考生们尝试各种文体,但在实际当中,考生却常常会抱定一种文体进行反复训练而不及其余,这很有可能造成了文体偏废的状况,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熊丙奇认为,高考作文阅卷过快是造成作文模式化的一大原因。他向笔者谈到,一位高考作文阅卷老师曾在《南方周末》撰文表示,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作文评分均速每篇只有20多秒钟时间。正因如此,老师在指点学生写高考作文时不得不迎合这种“快速”评判的需要,多引用好词好句,搭好花架子,甚至不惜让学生说谎。

对熊丙奇的观点,北京某大学的学生程欣感触颇深。他毫不讳言自己在作文中常常说谎,“不是不愿意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是高考毕竟太重要,实在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冒险。”

与诸多考生相同,程欣也十分推崇在作文里引经据典,但与不少考生下工夫突击掌握大量素材相比,他的招数则显得更有“效率”。程欣所引用的材料,常常是自己的“原创”。“引用的人一定要真实,要著名,但他说的话和做的事则可以灵活处理。”

所谓“灵活处理”,就是写作者自己编制出符合话题需要的观点和事例,安排在一个真实存在的著名人物身上。程欣对自己的方法很有自信,“阅卷老师在那样的快节奏下不可能花时间进行核实,他反而还会觉得考生的知识面很宽。”

后话题时代 应试作文的先天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话题作文问世之初一片叫好,随后质疑声频频的情况下,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式又在悄然发生新的变化。

随着话题作文在高考中的连续出现,考生渐渐摸清了它的套路,模式化的写作越来越多,而这种情况也引起了命题者、评卷者的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创新”一步步地成为了“俗套”,也不再受到阅卷者的青睐。

“在一定程度上,高考作文已经进入了‘后话题’时代。”北京精华学校高中语文教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生马昕告诉笔者,20xx年高考是话题作文的鼎盛时期,全国15套试卷中,共有14套试卷采用了话题作文。而在此之后,话题作文所占的比重便逐年降低,到了20xx年,全国18套试卷中,仅有2套试卷依然采用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到今年,更是只剩下了一套试卷。

与多数省份纷纷采用话题作文,又逐步回归到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相比,北京卷却一直对话题作文说“不”。自20xx年起,北京市高考开始自主命题,除当年高考为话题作文外,从20xx年的《转折》、20xx年的《包容》直到20xx年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20xx年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近8年来,北京高考一直采用命题作文。

相比于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由于命题和材料选取的不可预测性,能够较为有效地遏制“套作”的现象。然而,人们对其产生的质疑也一直从未停止。由于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写作必须建立在透彻理解题目和材料主旨的基础上,如果考生与阅卷者对题目的理解稍有不同,整篇作文就有可能满盘皆输。

“在很大程度上,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话题作文有话题作文的问题,命题作文有命题作文的弊端。”马昕说。

熊丙奇认为,这种两难处境在目前情况下难以得到有效的化解,“一刀切”的高考制度注定了高考作文的困境。学生在平时用一套思维体系、表达体系,到了考场上,却必须用另一套思维体系、表达体系,按照出题人、阅卷人的思路写作文,难以做到“我笔写我心”。在熊丙奇看来,目前情况下,考生不应将作文训练作为提高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而应该加强日常的写作与积累。

《【必备】高考话题作文合集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