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事作文

二三事作文12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三事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三事作文1江南的雨季,小雨总是不期而遇,坐在西湖边的石凳上,天空洋洋洒洒的下起了小雨,看着旁边撑起雨伞或疾步行走的游人,我却坐在石凳上不忍离去。看着小雨落在西湖湖面,很突兀的想起了父亲,父亲是典型的农民,大半辈子在土地里辛勤刨食的老人,不善于和人打交道,可却和母亲一起把家里的那几亩土地精耕细作,那里有每年全家人的寄托和希望。
记得好像是在初中的时候,我的学习成绩在全校同年级几百人中从来就没有出过前三,虽然那时候家里很穷,可优异的成绩让我在学校的师生面前有着内心无比的的优越感,也撑起了一个少年脆弱的自尊。特别让我自己引以为豪的是这种优越感完全是自己的努力而得。一天,我的班主任在下课后说了一句“周华,放学后你去我家把你爸拿油过来的油壶带回家”。刹那间,我觉得全班同学都在用异样的眼光在看我,那脆弱的自尊心和优越感被击的粉碎。回家后,我就对父亲发起了脾气,觉得他给老师送礼,就是我在拍老师的马屁,让我在全班同学面前丢脸了。父亲黑着脸一言不发,驮着犁头赶着牛去田里了。母亲把我骂了一顿,原来父亲是看到要到中考填志愿的时候了,而只上过小学二年级的父亲对不知道怎样把握儿子的未来,而他又不认识别的有知识的人,只有求助我的班主任。就是怕伤了我的自尊心,所以才瞒着我,给我的班主任送了家里仅有的米和菜油。知道自己错了,我就借着去给父亲送茶水打算向父亲道歉,来到自家的田边,父亲在赶着那头老牛犁着水田,我喊了父亲几声,父亲没有理我,继续吆喝着赶牛,我知道自己错的很过分,我一边喊着父亲一边在田埂上跪下了,父亲仍然没有理我,只是吆喝赶牛的声音变了,变得哽咽。这时夕阳已快落山,天慢慢的黑了,父亲和老牛渐渐模糊,而我揪心的痛,对于我而言,父亲何尝不是一头老牛。
九四年的暑假,我永远的痛。不是心疼自己,是痛恨自己,痛恨自己对父亲的折腾。那一年,我以中考全县前几名成绩考取了中专,对于那时候的农村人,这是一件很大的喜事,意味着我脱离了农村,不用像我父亲那样对着黑土地辛苦劳作,有了非农户口,有了让人羡慕的“铁饭碗”。而对于我,有喜悦,更多的是失落,上了中专,意味着我的大学梦破灭了,那一段时间整个人就在这两种情绪中转换,每天郁郁寡欢。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让很多亲戚来开导我。而我在两种心态中反反复复,想上高中考大学,想让自己的理想插上翅膀。快到九月,看到以前比自己成绩差的同学去上高中,内心有多么的不甘,一天到晚就睡在床上。父亲没有办法,只有找了我的班主任一起前往我们县唯一的省级重点高中——东至二中,因为我的中考成绩优异,超过了他们录取分数线很多(那时候中考第一批录取是中专,第二批才是重点高中,第三批是普通高中),所以没有太费周折就同意录取我了。从县城回来后的那晚,父亲把家里的几个亲戚都喊到家里,告诉我可以去上高中,并把家里唯一的信用社存单扔在了桌上,就坐在了堂屋的一个角落一言不发,虽然十五瓦的灯光昏暗,可我看到了父亲眼里的泪光。现在仍然清晰的记得那个用手帕包着的有点破旧的存单上清晰的大写的两千元整,那是家里当时全部的家底。那晚后,我再也没有摇摆过,去了一所中专学校。可我折磨了父亲整整两个月!
毕业后在老家一个乡镇医院上班,我上班的地方离家有一百多公里,平时也是一两个月回家一次。一个夏日的傍晚,父亲背着一袋大米来看我。晚上,躺在床上,父亲向我说起了此行的目的,弟弟开学要4000多元的学费,家里已经没钱了,把家里能卖的稻谷一些东西都卖了,还差20xx多,信用社不给贷款,周边的亲戚能借的都借了,已经没有办法了,你是哥哥,应该帮弟弟想想办法,后来父亲的声音很小,说“要么,你帮着先借着,这个钱我以后还你”。当父亲向儿子说出“帮”和“还”字的时候,声音是颤抖的,我的眼眶是湿的。那时候我的工资才300多元,还在读大专,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后来还是医院的领导了解情况后,帮我在当地信用社弄了20xx元的信用贷款,因为那时的我是“国家正式工”,是吃财政饭的“铁饭碗”,才有了所谓的“信用”。
我和弟弟在外地工作这么多年,父母不愿来到这边,他们在老家过着属于他们的日子。我一直不愿用一些“伟大”等褒义词语形容身边的人,但他们却教会了我太多太多。西湖的雨好像有点大了,我的脸上有水,不知是雨水还是……,但心里透亮舒坦!
二三事作文2这学期接了个新班,三年级。
第一次接三年级,是上班的第一年,那时候懵懂无知。到现在,重新接三年级,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如何去培养学习的习惯、兴趣,提升学习能力,我有很多的想法。于是,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从早到晚的忙碌。
我的忙碌,最明显的是投入在批改作业上面的时间特别多。作业分为这几类:书写类(抄写、默写、听写、字帖、练习册、习作、摘抄)、背诵类、阅读类(读课文、读课外书)、其他(预习)。
班上79个孩子,抄写类作业批改的快,半节课;练习册,需要细改,内容又多,通常要占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课堂上的听写,半节课改完;作文,需要精批精改的大作文,三——四小时,平时的日记、随笔,二——三节课。一天共有六节课的时间,除去上课时间、备课时间、开会时间,剩余的时间,我都在批改作业。遇到有作文的时候,往往当天批改不出来。当然,这还没有算上订正之后二次批改的时间。这样下来,每天都觉得很累。
班上人数特别多,每天都有那么几个马虎的孩子,忘记带作业,“追讨”作业,也是令我头疼的事。上午拼命把作业改完,记录没交作业的名单,这个时候,往往已经接近放学了。只好给家长发校讯通,督促孩子中午别再忘带。但其实,经常忘带作业的孩子,都是家长不管不问的孩子,那么我发的校讯通,几乎也是无效的。这是让我感到特别疲惫的原因之一。
有老师说,你为什么不让学生帮你改作业?既锻炼孩子,自己也能抽出时间做更多有益于教学的事情。这样做,未尝不可,只是我初接班,需要通过作业这个平台,看到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听课能力。我需要适应、了解他们,也需要通过作业,纠正孩子的一些问题。
不过,为作业苦恼的,可不止我一个。很多家长,尤其是孩子学习慢的家长,对于一个新老师,总是抱了很大的希望,都在作业本上写上:“老师,孩子写字慢,请您多关注”、“老师,孩子书写很难看,希望您多指导”。。。。。。这之类的话,数不胜数。甚至有种感觉,这些家长,很希望把孩子的学习完全“扔”给我,从而自己轻松自在。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他们对于孩子的作业根本没完成这件事,都没有发现。而且是,多次如此。
我想说,一个孩子的写作业习惯,固然跟老师的要求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家庭作业都是在家里完成,家庭 ……此处隐藏16507个字……但是,我慢慢发现他一点都不傻,生字还没学,基本都认识。上课,我问:“你有什么发现?你有什么问题?”总是他的问题问得有意思。就说今天吧,学习《我是什么》这一课,我请孩子读第一自然段,他高高地举起了手,我想借此机会让他感觉到我的关注,也提醒他听讲,就请他读,没想到他读得有板有眼,不慌不忙,特别是读“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我又穿着黑衣服”他把“白和黑”读得特别重,拉得长一些,有学生就嘻嘻地笑,还拿腔拿调地学他,意思再明显不过了,你怎么这样读呢?你读得好差哟!其实在我听来,胡涛语感相当好。我听到学生的笑声之后,当即就表扬他“老师没想到胡涛读得这么好。”并且问他“你为什么要把‘黑和白’读得那么重和长呢?”他也说不出所以然,我就帮他说“胡涛这样读可以强调云的变化快。”然后叫学生照着这样读。说完这番话,也没看出他的表情也有什么变化,可是我明显感觉到其他学生对胡涛的态度有变化。
下午的队会课,我给学生讲故事《唬老虎的男孩》,我给了他一次说话的机会,这回他站起来竟然是模拟男孩唬老虎的声音,“喔……呕……喔……呕”地拉长了声音叫起来,一本正经的,我都觉得很诧异,一般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敢的。这回其他学生没有一个人笑,照我的经验推断,学生都要笑翻天的。
一个特别的男孩,需要老师有包容心,需要老师带领其他孩子理解他、宽容他,也许一个天才就在此诞生,也许一个社会渣滓也在此诞生。
后记:这学期,我再看见他们班的老师,特别问起这几个孩子的情况,好像都不太好,小雷还是那么调皮捣蛋,老师头疼得很;胡涛现在连作业都不做了,据说在班上大家都不理他。
我痛惜,我无语。我们学校应该算主城的学校了,但是更多的学生是进城打工家庭的孩子。现在重庆市政府正在搞城乡统筹,农村户籍转为城镇,在我校今年招收的一百三十多个学生,只有三十来个是本区户籍,其他的都是外来人口。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教育他们,如何通过他们去引导他们的父辈融入这个城市,在文化,在生活习惯等方面。
我只能发出微弱地呐喊,老师多一点仁慈,多一点仁爱,多一点同情吧,用您的仁心育人,看在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的份上,少一点鄙视,少一点愤怒,少一点怨恨。老师,为了孩子生命成长的记忆愉快一些,你就多爱他们一点吧。我替孩子们谢谢您,老师,您最伟大!
二三事作文12今天是期末考试,数学的难度和单元卷差不多,比以前的期末考难一些,我感觉应用题都做对了,但填空题和判断题没有把握,英语没什么印象,语文我感觉发挥不错,作文是写老师的二三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道判断题:脊字的第四笔是不是“提”?
我们平时教的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所以我认为是先写人,再写左边两点,再写右边两点。所以考试时我认为第四笔是提,是对的。后来快要交卷的时候,我又判断它是错的。这道题很多人搞不清楚,考完都议论纷纷。正确写法第四笔是点。
笔顺考查,从小学一年级一直会考到高考,但是老师只教你一些基本规则,并不会教你每个字的笔顺,所以这种题做起来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但是分不少,错一题至少扣两到三分。
我在百度看了一下正确答案,居然五花八门。这个字非常误导学生,不知道怎么会考到;也许正是因为出错率很高,才挑它出来考吧。这个字,《咬文嚼字》杂志还专门讨论过它的笔顺。各位亲,看看你们会做错吗?
脊字笔顺容易错,一个原因是先中间后两边和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这两个原则在它身上本来就是矛盾的,因为汉字笔顺没有规定先中间后两边和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谁才是最高原则,谁该服从谁;第二个原因是行书和楷书的写法也是不同的,苏轼写的行书是先写上面四点,再写人,这样写是因为行书写起来连贯方便,但楷书并不是这样,楷书是一笔一划来的;第三个原因是国家最高书写规范本身就变来变去,60年代规定的写法和今天是完全不同的,这让很多家长和现在的学生对一些字的笔顺的理解也根本不同,脊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咬文嚼字》杂志提到,某重点中学招聘语文教师,应聘的九个人都是研究生。试讲的课文是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按规定,试讲者要板书课文题目。题目中第二个字,九位试讲者写法各不相同。首先是笔画不同。“人”上四笔,有人写成“四点”,有人则写成点、提、撇、点;“人”下“月”字第一笔(这里的月,不是月亮的月,左边第一笔是竖),有人写成竖撇,有人则写成竖。其次是笔画顺序不同,问题出在上半部分,大致有两种写法。一是将人和“四点”分开书写,有的先写人,后写“四点”,有的先写“四点”后写人。二是将人和“四点”分成左右两部分,从左写到右。左边,有的先写“两点”后写一撇,有的先写一撇后写“两点”;右边,有的先写“两点”后写一捺,有的先写一捺后写“两点”。究竟谁是谁非?请教其他几位评委,他们也是各有各的写法,各有各的说法。看看吧,区区一个脊字,评委和研究生都弄不懂,居然搬来考小学生!
华语教学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速查使用手册》规定,“脊”是先写“四点”,后写人,最后写月。还有这样的说明:“依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原《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逐笔标出。”《规范》告诉我们,“脊”字前四笔并非都是点。第一笔、第四笔代码为4,代表点、长点;第二笔代码为1,代表横或提;第三笔代码为3,代表撇、短撇或长撇。下面的“月”字第一笔也不是撇,其代码为2,代表竖。《笔顺规范》还提到,这个字的笔顺有过一次调整。1965年公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定:脊字先写左上两点,第三、四、五笔是撇、撇、点,这个写法正是爸爸他们以前学的顺序。现在这种写法先写四点,再写人,完全是模拟古代行书的写法,完全不顾从左到右,也不顾先中间后两边的楷书规则,而是用行书的套路来规定楷书笔顺,爸爸认为这种修改没什么道理。而1965年的规定,是严格按照从左到右,先上后下的顺序,很好记。现在规范改来改去,把学生的记忆方法都打乱了。
于是改革就得到很多奇葩的结果,让学生无所适从,例如:
现在规定先中间后两边:小、水、办、承、业、率、兜、燕这些字都先写中间,但是,火、肃、脊这三个字却不能先中间后两边,你说这些文字改革家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么?一个小小的规则可以有这么多例外!
还有个规则叫后写内部点:叉、凡、为、勺、瓦、玉,都是最后写那个点,但是,例外又来了,丹、义、母、戍、卵,这些字却不能后写内部点,例外字都跟惯例字差不多一样多了,这叫什么规则?
左下包围的字也很容易写错笔顺。例如,匹、医、匾,你会写吗?正确的写法居然是,先写右上,再写左下,就是说竖折最后写。这和以前的规定又不同了。
先撇后折也有很多容易混淆的字。按照先撇后折规定写的字有:匕、九、老。但是,例外更多,很多字要求先折后撇,例如:虎、方、女、乃、力、刀。
偏旁书写笔顺错误也很多。独的反犬旁,院的左耳旁,烷的火字旁,怪的竖心旁,炭上山字头,泵下水字底,在《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电视节目中那些出类拔萃的选手也纷纷写错笔顺。可见,笔顺这一关,没有多少中国人能顺利闯过去哦。这次期末考试能考到这个脊字,倒是帮我长了不少知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