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弟子规》读后感1寒假中,我有幸拜读了《弟子规》,对我的心灵震撼很大,感触很深。我感觉它既提升了我的语文素养,又清洗了我的灵魂。
弟子规 中的两句话对我很有启发。
第一句:首孝悌, 次谨信。意思是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家里我是独生女,父母爱我我当做是理所当然,父母疼我我还对父母颐气指使。现在我深深地意识到我错了,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忤逆父母是天理难容。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对夫妻嫌出去干活累,整天在家玩,让年老的父亲养活,更让人气愤的是问父亲要还没发到手的拆迁款,父亲没钱给就上电视评理。看到这,我的内心无比悲愤,天下怎么还有这么无耻的儿女。听了节目主持人的批评和心理学家的剖析,我明白了不孝顺父母将来一事无成。我想:如果我们从小就读弟子规,学弟子规,以弟子规为行为准则,相信这样的社会渣滓就会消失。以后在家里我一定要听父母的话,做个孝顺的孩子。
第二句: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意思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以前每当父母责备我的时候,我总是和父母顶嘴,把父母气得骂不得,打不得。读了弟子规我知道是我错了。有一个微视频应证了弟子规的魅力:有一个男生就是不学好,整天打架斗殴,父母为他操碎了心,中学没毕业就辍学了,没技能没工作,过着父母厌邻居躲的日子,有一天母亲给他了一本书,就是弟子规,他读了以后就想改变自己,从零做起,他来到一家养老院做义工,什么苦活累活都干,开始是咬牙坚持,后来和老人们有了感情就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有一天养老院一位奶奶的儿子被他感动了,给了他一份工作,终于自己能够养活自己,过上了普通人过的幸福生活。
再想想我自己,如何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我感觉要从孝敬父母开始。父母给我定的时间表我要遵循,回家认真写作业,刻苦钻研白天没学会的知识。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热心帮助同学。遇到需要我帮助的邻居爷爷奶奶我会热心帮助,做一个学习出类拔萃,品德优秀的好学生。大家看我的行动吧!
《弟子规》读后感2《弟子规》,全文不过360句,计1080字,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这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它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却蕴含着许多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而《弟子规》就是教导我们要重视生活行为的各个细节,用简明通俗的语言,教导大家如何修养品德、孝亲友爱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应有的礼节。
从《弟子规》中我们更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就是教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谨慎、讲信用。对待大众平等仁和,亲近仁德的人,向他学习。只有在能够做好这些之后,才“有余力,则学文”,如果做不好这些,学习知识是没有用的。古人的这个教育原则,到今天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却是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文”上,却忽略了做人教育。所设的品德课、政治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北国之后之后就是水过鸭背,什么也没留下,更别提深入骨髓的东西了。不得不说,这是我们现代教育最大的失误。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家长,我们担负着教育子女、教育学生的重任。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不可能重来一次。首先做人父母者,就要为孩子的生活起居、家庭教育等负责,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因此,我们做父母的不仅仅要教给他知识,也应该教给他生活的道理、做人的修养。当然,这要求我们自己就应该有一份积极的人生态度。另外作为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外,更重要是深入挖掘教材,对学生应更多一些情感抚育、人文教育,继而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因此,不论是教师、家长哪种身份,我们既要教会孩子懂得“长者立,幼勿坐。长着坐。命乃坐”“过犹待,百步余”的礼节,又要让学生拥有“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的良好心态。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能让我们进一步明白对待工作和生活应该在把握节奏的同时要保持正确的态度;“话多说,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是在告诫我们言多必失,做人应该谨慎守信;“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是在提醒我们要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做到德才兼备,而绝非什么御人之术。
“谨、信、仁”三点告诉我们不管在生活中、工作中做什么事情都要时刻谨慎,而且要遵守承诺并且要对待家人、同事要仁慈,以诚相待。立身处世谨言慎行,做人处事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从容面对各种工作和压力,从而感受到快乐。
《弟子规》读后感3“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是《弟子规》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带来忧愁。我们的品德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这句话给我的感悟最深,回想起自己的所作所为,我总会深深地自责,因为我懂得了给父母带来忧愁、让父母没面子就是对父母的大不敬。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去野外玩,爬山的过程中我不小心被一块玻璃片扎伤了脚,幸好有大同学帮忙把我背到了医院,并通知我的爸爸妈妈,等爸妈赶到医院时,已经包扎好了。看到我渗血的脚,妈妈急得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问我疼不疼,我看到妈妈那么着急,咬着牙故做轻松地说:“妈爸,没事的,一点都不疼!”大夫也安慰妈妈说:“只是扎了一个口子,不碍事的,注意不要让她的脚着地,这样好得快些。”妈妈抹着眼泪答应着。
回到家里,妈妈心疼地看着我的脚说:“丫头,真的不疼吗?”还忧心忡忡地说:“唉!这得什么时候才能好啊?”为了减轻我的疼痛,妈妈不肯让我下床。不但抱着我大小便,而且亲自喂我吃饭。闲坐无事的时候,妈妈怕我的伤口疼,还用扇子对着我的脚轻轻地扇风。在爸爸、妈妈的精心照料下,我的脚很快地好起来了。但是经过几天的折腾,妈妈圆圆的脸却明显得消瘦了。如果不是因为我没有听妈妈的话执意出去玩,如果不是因为我没有照顾好自己,妈妈也不会如此担心,如此忧愁,现在想来,我真是不该啊!
我的脚康复后,由于落下许多课,妈妈不得不把我送到了补习班。因为我不喜欢补习班的老师,我时常故意在补习班里大声说话,补习班里的老师说我,我就 ……此处隐藏8842个字……些事情,不需要花很多钱、花很多时间,更不需要高学历。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说难,是因为,你做这些事的时候,是不是出于对父母的爱,是不是真心诚意的,是不是能够坚持天天如此。
《弟子规》读后感13暑假里,我看了《弟子规》这本书,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没什么意思,也看不太懂。后来,妈妈让我读一句再看一遍注解,还结合我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事例给我讲解,使我豁然开朗,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这本书是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是约束儿童的行为,明确道理的规范读本。这本书无论是在孝悌,行善,日常行为等方面都给予了正确的解说。主要是让我们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让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好事,摒弃不良行为。
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爸爸妈妈在平时教育我的道理,在书中都可以找到,比如:第一部分"守孝悌"。这三个字看似很简单,其实内容很丰富。这里包含了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妈妈经常说,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不爱自己的家人,就没有了做人的基本准则,现在很多单位招聘新员工,还要考察你在家是不是孝顺父母呢!所以"守孝悌"是做人的根本。还有,妈妈平时经常教导我,穿衣服只要干净,整洁就好,不要追求名牌,互相攀比,要比学习,比进步,这才是学生应该做的,在《弟子规》这本书里,我读到了"衣贵洁,不贵华"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吧!
当然,我看了这本书后,觉得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做得不对的地方,比如书中写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是要我们听从父母的教诲,犯错误是难免的,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即使遭到斥责或打骂,也应该拿出勇气面对。"过能改,归于无",只有知错,才能改错。想到平时爸爸妈妈批评我的时候,我经常不虚心接受,无理还要辩三分,真是惭愧啊!
书中还有许多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比如:“事勿忙,忙多错。”是让我们做任何事情,应该从容不迫,要有充裕的时间计划,我们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免得事到临头,挤在一起忙,乱在一堆。还有“勿畏难,勿轻略”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要畏惧困难而犹豫不前,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坚持就是胜利……
读了这本《弟子规》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当然,光是懂得还不够,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处处以这些道理来规范自已的行为。我想,这是对我一生都有帮助的一本书。
《弟子规》读后感14认真读完弟子规后,感悟颇多,从做人的根本,到为人处事等等都有讲解到,以前也接触过古文和类似的教育,但读一遍后依然能学习到一些东西,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想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就得有规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入则孝,父爱母爱是最伟大的,父母所说的每句话所做的每件事都是为我们好,也许有些话我们不爱听,但请不要直接顶撞,学会尊重父母,等有一天我们也成为孩子的父母时便会理解他们现在的想法,一个不尊重父母不孝的人是不值得结交和依赖的。
出则弟,一个人在外工作很不容易,茫茫人海能在一起工作也是一种缘分,与同事朋友相处更要相互尊重、理解,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换位思考,不发表主观意见,这样才能和睦相处,才能得到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帮助。
谨、信,教会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多考虑周到,每个细节每个问题都尽可能的去想到并提前做好应对方案,对不熟悉的事情,不了解的事情,不乱发表意见,一定要多观察,少说多做;做人一定要诚信,不要轻许诺言,许了就一定要做到,善意的提醒别人的缺点,一定要讲究方法及语态,别人的优点一定要学习,多听听别人对自己的建议,既使不对,但既然给了别人这样的感观,那一定是我们哪方面做的不好,学会倾听,有则改之,无则加免,一定要学会反思,做好一件事情我们要总结经验,没做好一件事情,我们更好吸取教训。
泛爱众,佛曰:普渡众生,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一定要相亲相爱,在你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诚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要求付出就一定得到,不管别人怎么对你,你都认真对待他,并要学会感恩,记住每一个帮助你的人,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常思报答,这样才能得到更多,才能更多快乐,心态决定一切;
亲仁,如果有机会碰到德高望重的人,向他学习,此乃人生一大幸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和正义仁德之人接触,才能有更高的思想境界,跳开这个世界看世界,才能看到学到更多。
很多道理我们都懂,都是很基本的做人道理,一说都明白,但真正能做到的又能有几个,更多的是光说不做,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学会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方法,不能要求别人去改变,先从自己做起,做好自己,每个细节。
《弟子规》读后感15中国文化五千年源远流长,从古时候起中国就作为一个强国屹立于世界强林之中。“礼仪之邦”这个辉煌的称号一直是中国独有的标志,而其中《弟子规》作为一本传世经典,不仅仅影响着古人,同时也影响着现代人;它不仅仅是一本启蒙读物,同时也是所有人规范行为的经典读本。
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中,包含众多深刻理念,其中最基本的便是“孝”、“信”。所谓“百善孝为先,万恶懒为首”,“孝”乃是我们为人子女所要做到的最基本的。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达,文明的高度进步。这些似乎正在悄悄地发生着一些变化。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弟子规》中讲孝的。但是,纵观大千世界,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人。就说我自己吧!“翊嘉,帮妈妈把垃圾拿出去倒了!”“啊?哦!”过了五分钟,我才去倒了垃圾。这时,妈妈便对我笑了笑。再看,我晚自习回到家,洗完澡,便对妈妈说:“妈,你去帮我把杯子的水换了吧!我要吃药了!”妈妈则立马放下了手中的事情,马上去给我倒水了,当妈妈回来时,我却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把这当做了妈妈本来就该要做的事似的。现在想来,还真是愧疚啊!王祥都能卧冰求鲤,闵损也能劝和,我们却连倒个垃圾也拖拉,真是惭愧啊!在我们真应该把这句话改成“子女呼,应勿缓;子女命,行勿懒”啊!唯有“孝”才能报答我们对父母的感恩,应时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多多帮助亲人,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人无信则不立”、“民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都是讲诚信的,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如果失去了“信”,那人生必定会有缺憾!宋庆龄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她在小的时候,就知道不能失信于人。从小具有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终成一代伟人,深受人们爱戴。所以,只有做一个诚实守信之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如一个失信于人还不知自责的人,只会被别人鄙视。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似乎明白了很多事。这本传世经典,还在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的人。它让我们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所帮助、有所贡献的人。
最后,再送给大家一句影响名人一生的名言——“赞美别人的善行,就等于自己在行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