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裁作文 > 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时间:2024-05-07 23:48:35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5篇)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

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终于看完了这本书,看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快速读书法,以及总结分析的能力。

可能分属不同的国家与阶层,我对书上的很多人和事都感觉到非常无聊,但是因为使用快速读书法,我仍旧能够看出不少东西。

1.19世纪前后的英国,阶层的界限非常的鲜明。高层的看不起比他阶级低下的人,中层的一心想要攀附高层的人,但是同时又看不起地位比他们低下的人。其中,达西的姨妈凯瑟琳.德.波尔夫人就老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贝内特的表侄柯林斯,对上就一副谄媚的样子,对下就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种人既高傲自大又趋炎附势,既自命不凡又谦卑低微,对他的恩主凯瑟琳.德.波尔夫人不是一味的恭维,对伊丽莎白参观他的庄园,就一味的夸夸其谈,一味的吹嘘。

2.那个时代的女人地位非常的低下,贝内特一家就是因为没有儿子,连财产女儿都不能继承,只能够给到远方的侄子。而且女人没有工作的机会,不能够靠经济收入养活自己,这个时候找到一个好的丈夫就非常的重要了。女人也不能随意的出行,伊丽莎白就是因为步行去看姐姐,裙子上沾了点泥巴,就被众人讽刺野性十足。这也导致了贝内特太太一心想把五个女儿都嫁出去。当宾利好像看上简的时候,她非常的欣喜若狂,甚至想方设法,让简在宾利的别墅多住一段时间,但是当宾利一家离开的时候,贝内特太太就非常沮丧了。由于感觉达西不可能成为他的女婿,贝内特太太对达西一直都是非常冷淡的态度,这种冷淡绝不仅仅是因为达西原本给人感觉的那种傲慢的性格。但是听说他西向伊丽莎白求婚的时候,她对达西就热情起来了,并且一个劲的后悔以前对他太冷淡。最让人觉得讽刺的是女儿丽迪亚的婚事,女儿16岁就结婚,还觉得是莫大的荣耀,还一个劲的去炫耀。却丝毫不去考虑男方威克汉的为人。

3.那个时候的英国其实挺无聊的,总是一个接一个的舞会,这倒不打紧,打紧的是:这个时代对男人的要求也是挺高的,高在于要绅士。达西的性格就显得非常的不讨喜了。伊利莎白就曾经对达西一个晚上只跟四个女性跳过舞而耿耿于怀,当达西解释自己不善于跟生人打交道的时候,伊丽莎白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个受过教养的活生生的人,竟然不擅长与生人交往?再加上原本对达西的第一印象不好,导致伊丽莎白一直以非常不理性的眼光看待达西。

4.书中所刻画的女性大多都非常虚荣。最典型的就是丽迪亚,一个劲的往民兵团跑,有军官向她献殷勤就很虚荣,只要有人勾引她,她就会上钩。当她跟威克汉私奔回来准备结婚的时候,居然还一副洋洋得意并且炫耀的样子,认为自己已经取代了简的地位,成为已婚女人了。贝内特太太同样也是虚荣的代表,女儿一嫁人就到处炫耀。其中连伊丽莎白也不能免俗,伊丽莎白对达西的误解也同样源自于此,达西就是因为一开始对伊丽莎白的成见,没有对她献殷勤,导致两人的情路如此的坎坷。

这本书比较称道的地方就是对人物的性格描写得非常的生动细腻。很多人都喜欢伊丽莎白,其实我最喜欢的是简,简这个人性格非常好,温和稳重,对人性也看得非常的美好,很少看到别人的缺点,事情总是会留有余地,认为什么事情都可能会阴差阳错。简跟宾利是相互吸引,相互爱慕,他们的婚姻也会非常的幸福,因为他们两个都比较随和,懂得包容。在以后的婚姻生活中,他们也很难吵得起来。

一开始我对伊丽莎白是不喜欢的,达西一直觉得她聪明智慧,但是前期的伊丽莎白还是非常不理智的,在对待达西方面有点神经质了。如果说达西待人傲慢,那么伊丽莎白在对待达西也相当的傲慢,至少不是那么理智。在虚荣方面,伊丽莎白同样也不能免俗,就是因为达西对她不是那么绅士,就一直用一种有色眼光看待别人。后来,误会慢慢解除的时候,伊丽莎白才猛然醒悟,自己太盲从,太片面,成见太深,做事太荒唐,一直以为自己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其实在这件事情上还是非常的不理智。不过最终两人的婚姻还是非常幸福的,达西虽然有时说话不是那么好听,但是待人真诚,对身边的人都很好,对伊丽莎白也是真心的爱慕,伊丽莎白除了前期带有成见,总体来说性格还是非常不错的,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的性格,做一个豪门媳妇也是带得出门的,更何况还有达西喜欢的聪明、活泼、幽默、对家人的关爱。两人婚后也确实非常幸福,甚至伊丽莎白还能尽情的跟巴西撒娇,这在那个时代的英国是非常难得的。

出现篇幅不少的柯林斯,性格刻画也是非常生动,由于家境一般,对待上层自然也就谦卑低微,对他的恩主凯瑟琳.德.波尔夫人,就非常的恭维,非常趋炎附势,但是对不如自己的人,又很高傲自大,自命不凡。比如说对伊丽莎白,就一个劲的炫耀吹嘘。当时在追求伊丽莎白的时候,听她母亲说她脾气倔,就立马否定丽莎白,认为别人头脑笨,还不知道能不能成为一个理想的妻子。如果伊莉莎白真的存在这样的性格缺点,就很难说会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幸福,在三天之内立马去追求另外一个女人。这种男人嫁了也是毫无幸福可言的,只能够说物质生活还能过得去。

威克汉就是最令人讨厌的那种了,这种人非常的虚伪,劣质斑斑,恶习累累,但是在你面前会表现非常好。说不准,一不小心就会被咬一口。丽迪亚固然轻佻放浪,要是摊上这种虚伪的人也是很不幸的。在勾引别人私奔之后,还不想娶别人,这在那个时候的英国,女人的一辈子都毁了,家族名誉也不能幸免。对待达西,更是厚颜无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这个小说我觉得我应该跟简学习她的温和稳重,遇事总留有余地,跟伊丽莎白学习她的落落大方,不做作。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2

读了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让我知道了原来在遥远的欧洲不仅有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悲壮的爱情,像莎翁那样的古典哥特式的美,原来也有市井家,回归生活的美。简单,精致,如同“两寸牙雕”,却窥视出了整个社会。

弗兰克奥康纳说:“我认为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技巧局将一样,她在文学方面炉火纯青,就像莫扎特在音乐方面的完美无缺一样。”《傲慢与偏见》的语言如同掠过竹林的风,带给我竹林般的清凉,泉水般的清澈,让人可以随时随地的沉浸其中。那细腻的语言,缜密的思维,为我拉开了英国田园风光的帷幕,不经意间勾勒出了一个浪漫纯美的童话,却又那么的贴近生活。

这是一部描写爱情与婚姻的小说。小说围绕班奈特太太如何把五个女儿嫁出去的主题展开。书中一共写了四队青年男女的结合,作者一一加以比较,批判,爱憎分明的阐述了自己的爱情与婚姻观。富有傲慢的达西和睿智具有反叛精神的伊丽莎白,温柔体贴的简和有权有势的宾利,以及莉迪亚和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

贝内特夫妇五个女儿待字闺中,没有子嗣,依照当时的法律,他们死后家产须由远房内侄柯林斯继承,因此把五个女儿嫁到有钱人家, ……此处隐藏22791个字……藐视权贵、敢作敢为的表现又体现了当时的先进思想。小说总是顺应着他们的爱情而发展下去的,小说高潮部分,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达到了顶峰,看到那些难解的误会我就义愤填膺,看到乌云慢慢飘开偏见打消,王子与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就会有种旁观幸福的开心。小说就是根据他们的爱情而发展下去的。傲慢,偏见,这两个毋庸质疑的贬义词,简。奥斯丁用“精心的语言”和“机智的幽默”将作品描绘成为精致的象征,一时之间闻名遐迩,从而《傲慢与偏见》也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伟大著作。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作文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奥斯汀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文中描述了柏纳特一家几个女儿的故事。大女儿姬安,温柔善良,美丽可人,与富家子弟宾利一见倾心,却在关键时刻发生了波折。二女儿伊丽莎白,聪慧清丽,有志气,有主见,与家产万贯的贵族青年达西相识。可因为达西高傲孤僻,伊丽莎白对他存有严重的偏见,两人明明相爱却不肯承认,还不断地用言语刺痛对方,幸好最后误会冰释,有情人终成眷属。

看了这本小说,我受益匪浅。在我们这些人中,有许多很谦虚,但也有一些傲慢的人。这些傲慢的人有时的确令人讨厌,他们把眼睛长在头上,对其他人都不屑一顾。的确,傲慢是一种缺点,一种在环境下养成的性格。我们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捧着,典型的“小皇帝”。要是从小到大一直这么养尊处优,怎么会不傲慢呢?因此,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对傲慢的人产生偏见,而是该多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傲慢,以后自己的事也要学会自己做,不再让父母操心,劳累了。

正如书中所说:“骄傲之心人皆有之。只要我们拥有那么一点点长处,就会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但其中的骄傲和虚荣虽含义相同,却实质不同,骄傲是种自我感觉,虚荣则需要牵扯到别人高估自己,所以,一个人拥有不含虚荣心的骄傲,这也是无可非议的。”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5

《傲慢与偏见》出自英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小说家简·奥斯汀之手,也是她最早完成的作品。整部作品通过对班纳特家几个女儿的婚姻经历为基点,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经历为情节主线,展示了十八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贵族阶层的婚姻状况。本文以社会女性主义观点切入,检视奥斯汀小说的社会背景,探索并讨论影响婚姻的主要因素,从而反映奥斯汀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精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么?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

参加舞会的还有彬格莱的好友达西。他仪表堂堂,非常富有,许多姑娘纷纷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但他非常骄傲,认为她们都不配做他的舞伴,其中包括吉英的妹妹伊丽莎白。伊丽莎白自尊心很强,决定不去理睬这个傲慢的家伙。可是不久,达西对她活泼可爱的举止产生了好感,在另一次舞会上主动请她同舞,却遭到伊丽莎白的拒绝,达西狼狈不堪。

彬格莱的妹妹一心追求达西,她发现达西有意于伊丽莎白,妒火中烧,决意从中阻挠。而遭到伊丽莎白冷遇的达西也鄙视班纳特太太及其小女儿丽底亚的粗俗。在妹妹和好友达西的劝说下,彬格莱不辞而别,去了伦敦,但吉英对他还是一片深情。

班纳特没有儿子,他的家产将由远亲柯林斯继承。柯林斯粗鄙无知,却善于趋炎附势,居然当上牧师。他向伊丽莎白求婚,遭拒绝后,马上与他的女友夏绿蒂结婚。

附近小镇的民团联队里有个英俊潇洒的青年军官魏克翰,人人都夸他,伊丽莎白也对他产生了好感。一天,他对伊丽莎白说,他父亲是达西家的总管,达西的父亲曾给他一大笔遗赠,却被达西吞没了。伊丽莎白听后,对达西更加反感。

柯林斯夫妇请伊丽莎白去他们家做客,伊丽莎白在那里遇到达西的姨妈凯瑟琳,不久,又见到了达西。达西无法抑制自己对伊丽莎白的爱慕之情,向她求婚,但态度还是那么傲慢。伊丽莎白坚决地谢绝了。这一打击使达西第一次认识到骄傲自负所带来的恶果,他痛苦地离开了她,临走前留下一封长信作了几点解释:他承认彬格莱不辞而别是他促使的,原因是他不满班纳特太太的轻浮和鄙俗;魏克翰说的却全是谎言,事实是魏克翰自己把那笔遗产挥霍殆尽,还企图勾引达西的妹妹私奔。伊丽莎白读信后十分后悔,既对错怪达西感到内疚,又为母亲的行为羞愧。她逐渐改变了对达西的看法。

第二年夏天,伊丽莎白随舅父母来到达西的庄园,与他再次相遇。她发现达西变了,不仅对人彬彬有礼,在当地很受人们尊敬,而且对他妹妹非常爱护。她对他的偏见消除了。正当其时,伊丽莎白接到家信,说小妹丽底亚随身负累累赌债的魏克翰私奔了。这种家丑使伊丽莎白非常难堪,以为达西会更瞧不起自己。但事实出乎她的意料,达西得知上述消息以后,不仅替魏克翰还清赌债,还给了他一笔巨款,让他与丽底亚完婚。自此以后,伊丽莎白往日对达西的种种偏见统统化为真诚之爱。

彬格莱和吉英经过一番周折,言归于好,一对情人沉浸在欢乐之中。而一心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达西的凯瑟琳夫人匆匆赶来,蛮横地要伊丽莎白保证不与达西结婚。伊丽莎白对这一无理要求断然拒绝。此事传到达西耳中。他知道伊丽莎白已经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诚恳地再次向她求婚。到此,一对曾因傲慢和偏见而延搁婚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读完这本书,我想到现在社会上的一些青年男女,不是贪钱就是贪权,以钱、权来作为择偶标准。有如书中爱慕虚荣、肤浅聒噪的贝纳太太;有些男女则制造各种吸引人的假象,骗人无数,就像书中风度翩翩但内心肮脏无比的少尉、伪君子韦汉;有些男女放纵、无知、轻浮,常常被人看扁,自己乱择偶,最终也没什么好结果子吃,同书中轻佻的五女儿莉蒂亚一样,负债累累,让大姐珍、二姐伊丽莎白补助。而像宾利和珍、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男女,也不是少数。还有些男女,眼见自己的男(女)朋友不喜欢自己,喜欢别人,就百般阻挠,恶语中伤这样的人好比达西姨妈狄堡夫人和宾利妹妹嘉丽莲。奥斯汀的时代已经远去了,但人们追求美好婚姻的共同人生诉求却没有任何改变。《傲慢与偏见》中诠释的婚姻观念也并没有完全脱离我们的时代,仍然给我们启迪。通过她的描写,我们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感情不得不服从于金钱的无奈。但现代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们在谈婚论嫁时又何尝不是进行着金钱与爱情的权衡呢?现代社会的人们,是沉迷于激情,追求一时的快乐呢;还是安于现状,过着平淡的生活;或者大胆追求爱情,为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而奋斗。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会有自己的理由。有人问苏格拉底是否要结婚,得到的回答是“无论你怎样做,你都会后悔”。或许这就是《傲慢与偏见》留给当代人永恒的话题吧。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