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
个人认为这是一本很让人感动的小说,值得一看。
就在这样一个毫无预料的早晨,我读完了这本书,这本在我手机里放了很久很久的书,两个月了吧,从我刚开始找到这本书开始,我也许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也许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了,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或者我是被它的内容,两个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长故事,那样简单的概括,在我看来实在是不能作为这本小说的简介,简单的字里行间无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终隐隐存在的那巨大的悲伤,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压得人永远透不过气。
追风筝的人,在第一眼看到这个奇怪的标题的时候,我有些茫然,风筝需要追吗?为什么要追风筝,原来这是阿富汗的习俗,每年初春,会有盛大的风筝节,许多的孩子会把使出自己积蓄了一年的力量来使自己的风筝成为佼佼者。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着五颜六色的风筝,每一只风筝线的尽头都有一个勇敢的斗士。
当然,所有的风筝要在天空中进行决斗,就像一场盛大的搏斗,你必须要把你周围所有的敌人消灭光,你才能成为胜利,同样,你必须把你走位的风筝都打败,你才会成为万种瞩目和赞叹的焦点,那样会有无限的荣誉和光亮集聚你一身,这在我看来,是一场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或者游戏,但在阿米尔那个时候,这对他来说具备着无尚的重要性,因为爸爸,因为父爱,他只有通过这样才能获得父亲的赞美和笑容,不再是鄙弃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再来说说追,追风筝,也相当重要,你抢到了最后一个被击落的风筝,那也预示着莫大的荣耀和完全的胜利。于是哈桑,便担当起了重要的任务,就是把那只被阿米尔击落的风筝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发,一切一切的悲伤的来源都在此处慢慢浮现。
从翻开这本书开始,一直就觉得故事中隐藏着让人透不过气的难过,整篇小说都是以一种压抑的感觉写的,可以看的出来"我"一直在为过去所干得事而后悔和难过,阿米尔对于哈桑的歉意也许不是我们能够体会的,但阿米尔却是一直煎受着折磨,确实,对于他一个在当时只有13岁的孩子来说,那样的事情他不会处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让自己受折磨,而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为他而愚蠢的奉献精神,他觉得只要将哈桑赶走,永远不出现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谴责了,但他,当时的他却不知道那错了,如果他没有在当时及时的承认错误,他真的会后悔,忏悔一辈子,这样的悔恨也许将陪着他一起走进坟墓,他将无法释怀。
从"我"的角度来描写哈桑所为"我"受的苦难,更加让读者觉得切身体验,小说中,我们一直是从"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样一个为了阿米尔少爷肯认命,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许在他的骨子里,也许他与身俱来就被教育成了那样的性格,我最感动的是哈桑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样的话能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口里出来,真的是让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后来,他心中一直爱着的阿米尔少爷不再理会他并且还不断的在他的伤害他,他都没有背弃他,一直护着他,原谅我,我真的被这孩子给震撼了,为他我一直觉得心里挺难受的,总觉得嗓子里有东西卡住了,让我有点哽咽。
故事的后来还在继续,阿里和哈桑一起离开了,接着俄国占领阿富汗,阿米尔和爸爸也被迫离开,离开了故土,踏上了去往美国的路,后来他和爸爸也一直在美国生活,并且他在美国还娶了妻子,有了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了,阿米尔的爸爸一直是一个铮铮的铁汉子,我一直这样看到。
很多年后的一通电话把阿米尔又重新召回了阿富汗,回来时,他带了一个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经死去了,但那个孩子和哈桑一样,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样,但唯独少了一样,就是不再微笑了,眼神一直那样的空洞,那个孩子一直悲伤着。风筝,又是风筝,一次偶然的.放风筝得机会使得那可怜的孩子轻轻的拉扯了嘴角,其实不管那孩子经历了多少,他永远也只是个孩子,就该简单的生活才对。
小说的结尾又提到了风筝,从风筝中来,又回到了风筝中去,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很多年前,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很多年后,阿米尔为哈桑的孩子追风筝,"为哈桑,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
我在读了一部分的《追风筝的人》后,每当放风筝的时候,我都会仰望着天空,静静的伫立一会儿,脑海里便是阿米尔与哈桑的故事,便再次想起了那个悲惨而又美好的故事……
还记得我为何会对这本书感兴趣,还是由于电影频道-“佳片有约”中推荐的一部影片,《追风筝的人》,我与母亲一起熬夜看完后,便心生了一个念头,我一定要看看这本书,便刚好从老师手中借到了这本书,本书讲述了一个12岁阿富汗的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的故事,全文的线索就是“风筝”。他们两个人亲同手足,但是在一次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风筝比赛是在他们那里的传统项目,一般有一个放风筝的人和追风筝的人,一般都是跑得快的去追风筝,但是毕竟阿米尔是少爷,哈桑是仆人。所以自然放风筝的任务就由阿米尔来担任,追风筝的人就是哈桑。
放筝比赛先让放风筝的人比技术,一旦风筝线被割断后,追风筝的人则要以最快的速度把风筝完好无损的捡回,但是让别人捡到你的风筝,那么你的风筝就归别人了,就在哈桑追风筝时,被一群长得高大强壮的大孩子围住了,逼他交出风筝,不然就打他直到交出风筝,这是阿米尔正怀着高兴的心情去找哈桑,因为他相信哈桑一定能追到风筝,赢得比赛,但是当他看见哈桑被欺负过他们的大孩子围住时,阿米尔却因为害怕而止步了,自己一个人害怕的跑回了家中,丢下了哈桑一个人,阿米尔(amir)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无法面对哈桑,于是用计逼走了哈桑。不久阿富汗爆发战争,阿米尔被迫与父亲逃亡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次回到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好友竟然是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为了救赎,他把哈桑的儿子带到美国,在一次聚会上,阿米尔再次放起了风筝。
作者处理的人物很细致,把人的本性写的十分真实,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历史,也写出了哈桑的淳朴。虽然哈桑最终还是没有和阿米尔见上一面,但是悲剧也往往更加耐人寻味。我们也能从整个小说中看到阿米尔的成长,从一个懦弱胆小的孩子到一个能自己承担起一切的大人,可见时间真的能让一个人成熟很多,并且友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让我不由得更加珍惜现在的友情和生活。
让我看到风筝,想起自己……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
想不到,一部小说笔墨不重的战争中人们生活的描写,震撼了我:以“真主”的名义见到不顺眼的男人就开枪击打他们的后脑,因为血统的原因就将他们的尸体扔在路上。人们每天都生活在隆隆作响的炮声中,走在埋满地雷的道路上,普通老百姓被地雷炸得没手没脚丢了性命。《追风筝的人》震撼了我,不是哈桑的真诚,也不是阿米尔的救赎,更不是他们的情感,真正震撼我的是阿米尔在所谓的救赎之路上看到的悲惨的阿富汗人民的惨状。
先说阿米尔和哈桑的分离:我们大人尚且如此,阿米尔作为一个小孩子,他同样不能够接受被侵犯的哈桑,特别是哈桑受侵犯的时候,阿米尔还退缩了。阿米尔的心里受到的是双重折磨:哈桑带给他的那种弱肉强食的恐慌氛围,还有阿米尔自己渴望做英雄却没有勇气的挫败感,他连挨一顿打的勇气都没有。于是阿米尔说哈桑偷盗。这是作者的第二重控诉——阶层的存在,使得阿米尔可以对哈桑的人格为所欲为。所以看看种族问题是多么严峻的:连小孩都可以对哈桑的身体和人格为所欲为。
哈桑作为弱者,第一他突破不了的自己的阶层,他作为仆人名义上的儿子,生来也是仆人。仆人没有公正、仆人无权辩解、没有人格。哈桑和父亲唯一的坚持就是离开,是自己对自己人格的唯一的保护方式。
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阿米尔和哈桑的分开,表面上看,是在为“救赎之路”做背景介绍,其实这也是为后面的战争之景做背景介绍:种族的区别使得纷争不断,阶层的固化也逐渐在激化社会矛盾。封建社会的尾巴,表面上去看,人们过着和平传统的生活,一代一代。但是表面之下呢?连孩子都在用种族问题去侵犯或攻击,连孩子都在用自己的阶层去压迫和欺辱。这是一个正在腐烂的国家,希望在哪里呢?
小说的后半是阿米尔的“救赎之路”。夫妻双亡,留下一个酷似哈桑的男孩索拉博。阿米尔踏上了拯救男孩索拉博的道路。解救男孩的过程是阿米尔对内心的救赎,即使曾经受伤害的人已经忘记伤害,有良心的人内心却会永远疼痛下去,良心接受不了哪怕非常细微的晦暗,否则无法安宁——“那里有成为好人的路”。
在救赎过程中,阿米尔看到了不同于他记忆的阿富汗,宁静和平变成了无比破败,即使阿米尔因为战争逃往美国,但是二十几年后的景象还是震惊了他。我想这也是本书的高潮,一个男孩的脆弱和一个国家的脆弱,男孩索拉博被玩弄,阿富汗同样被玩弄,变得无比破败。索拉博的内心和阿富汗一样荒凉无比。
阿米尔为了救回索拉博被阿塞夫打断肋骨,打裂嘴唇,但是阿米尔却在笑,他一直渴望得到的惩罚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得以实现,这场暴力迟到了二十几年。阿米尔的身体被打坏,但是心里的伤却好了,索拉博为了救阿米尔用弹弓射瞎了阿塞夫的眼睛。当他们逃出去后,男孩去美国的手续出现问题,阿米尔忘了自己保证带他离开,他说要他在孤儿院待一段时间,可是孤儿院的经历是男孩最最痛苦的经历,于是男孩悄无声息的自杀了。
男孩在被抢救过来说:我想要回我从前的生活,有爸爸妈妈莎莎——从前的生活是安宁的,是和平的,人们习惯每周做礼拜,从礼拜六到礼拜四工作,每天去市场买馕饼,每年举行追风筝比赛。
又是小孩的视角,孩子以为是战争改变了一切:人们失去了亲人,没有收入,孩子饿得皮包骨,从这个城区到另一个城区买生活必须品都要冒着生命威胁,在自己家的屋里挖地道,可能什么原因也没有的就被射杀了。
真的是战争导致的吗?作者在本书的结尾设置其实是充满无力感的。索拉博最终去了美国。他们离开了残破无比的阿富汗,但是阿富汗的明天到底在哪里呢?阿富汗的落后和战争,作者其实隐晦的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一个是种族问题,一个是阶层问题。但是作者显然没有改变它的办法,他们还是去了一个和平、强大的国家——他不相信靠自己,他的心里竟然没有希望。
作者借用索拉博的语言,在呼唤和平,哪怕是回到从前。退而求其次,只要和平。什么时候和平才能回到阿富汗?我想这是作者最想表达的主旨。《追风筝的人》讲的是两个阿富汗男孩关于忠诚和爱还有救赎的故事,但我更愿意相信,本书真正的主角是男孩索拉博和被战争破坏了的阿富汗。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很优秀的小说,不但阅读体验是很好的,故事紧凑、连贯,内容也震撼。小说让我们在心疼哈桑的同时,不禁从心底发出“珍惜和平、守护合平”的呐喊。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4
风筝,一个用棉纸、胶水和竹子做成的玩具,却始终交织着亲情、友情……等等。如若有人问我,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现在脱口而出的一定是这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在《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中知晓这句话。直至我合上这本书是,只是觉得有一种别样的感觉。从前读书前所未有的感觉。就好像你在深呼气,却没有呼出气来。我从来不知道一个人被背叛之后,还可以若无其事的继续为对方尽心尽力;我从来不知道一个人的愧疚可以转为仇恨,我从来不知道友情可以无私到这么伟大。从口中发自内心的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为哈桑那无私而善良的爱所折服,为阿米尔的懦弱与自私而感到失望,为年幼的索博所遭受的罪行所揪心,为跌宕起伏的情节所着迷。
很多夜的梦里,时常眼前会漆黑一片,耳边总是听见有人在淡淡地说:“为你,千千万万遍。”或许是我内心的呼叫,然后星光慢慢亮起,缓慢地令人感觉不到存在,却又是真实的,无比真实的。我闭上双眼,然后猛地睁开,就会发现,一颗有一颗,小而无比璀璨的繁星点缀了整片天空。天蓝色的风筝在天空中翱翔着,我发现自己奔跑在辽阔的草原上,背后是繁星点点。我总是在不停的奔腾中醒来。我相信,梦是人认知的表现。
“为你,千千万万遍。”仿佛还在回荡,那是孩子的稚嫩声音,却又是男人低沉的声音。它们重叠在一起,相仿又不同。是那样的真挚而真诚,却又是那样的伤感。从前的他们啊,稚嫩美好宛若个梦,生活在阿富汗。童年的时光,总让人不忍去打碎,看着它散落一地的心碎。是朋友,还是主仆。他们说不清,谁也说不清,却是那么简单。风筝伴随了他们的童年,却又是被已知风筝无情地划条一生无法弥补的伤痕。
这本书里,哈桑注定是个悲剧人物。在一场追风筝的比赛中好哈桑总是为了阿米尔什么也愿意去做。但是当哈桑正真需要好朋友的帮助时,阿米尔怯懦的选择袖手旁观。于是曾经的好朋友就这样留下了伤痕,阿米尔也陷入了沉重的自我救赎当中,阿米尔在知道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阿米尔接受不了父亲的谎言和隐瞒,但是陈年旧事是可以被埋葬的,阿米尔为了弥补心中的缺失,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然而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他历尽艰辛,与当年侮辱哈桑的那伙流氓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花尽心思,让受到严重创伤的哈桑之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并将他带回美国的家。
而阿米尔,也同样不是个懦弱的人。懦弱的人怎会二十几年之后,再次重返动乱的家乡,为了哈桑。懦弱的人又怎会为了一个哈扎仆人的儿子,而与多年之后强壮的阿塞夫相争斗。懦弱的人又怎会在索博割腕自杀后,在医院里的毯子上做着多年未曾做过的行礼,重新愿意相信神的存在。他并非圣人,也并非恶魔。他并非勇敢,也并非懦弱。他只是那个愿意为别人追逐风筝的人。
为你,千千万万遍。当年缺失的勇气,多年后为你寻回。当年为他追风筝的人,如今你正为他追着风筝。追赶着内心,追逐着过去,追逐着曾经的你与他,追逐着请求宽恕的勇气,追逐着那属于爱的救赎。如此残忍而又美丽,这不正是生命?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那只迷失的风筝。但我却愿意为你拼死去追逐。只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5
前不久,和朋友在定王台买了几本书,开始犹豫不决,不知道买什么书,纠结了大半天终于买了两本卡勒德胡赛尼的书。
初读这本书感觉不怎么读得懂,后来,才发现是没有用心去阅读。《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交织着爱,恐惧,愧疚……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
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无法面对哈桑,于是用计逼走了哈桑。不久阿富汗爆发战争,阿米尔被迫与父亲逃亡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次回到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好友竟然是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为了救赎,他把哈桑的儿子带到美国,在一次聚会上,阿米尔再次放起了风筝。
阿米尔与哈桑从小一起长大,哈桑对阿米尔呵护极致,两人的父亲也是好兄弟,实际上他们是主仆关系,但是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俩的感情,相反这种感情得到了延续,哈桑和阿米尔感情特别深,但是因为哈桑是仆人,妈妈抛弃了自己,经常受到同龄人的讥笑,而阿米尔因为有出色的父亲备受大家关心。一次阿米尔与哈桑遇到一群朋友,那些人被哈桑指指点点,阿米尔在一旁观望,从小的好兄弟被人欺负,阿米尔竟然无动于衷,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经常受人欺负。他一点也不害怕坏人,他很勇敢。随即这引起了阿米尔的嫉妒之心,父亲对哈桑的赞赏与期许更令阿米尔厌恶。他设计把哈桑赶出家门。
哈桑被阿米尔这个好兄弟抛弃,远离了他们的生活,多少年过后,阿米尔知道哈桑是自己的兄弟,他很愧疚于是四处寻找哈桑,找到哈桑又能怎么样,感情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了,好朋友的背叛,无疑是对哈桑的巨大打击。
友情这么脆弱,因为身份的差距,因为嫉妒心,竟然被抛弃,阿米尔的愧疚是一辈子的,他与哈桑那放风筝的日子已经远去,断了线的风筝再也不可能回到原点。哈桑依旧,只是他的脸上少笑容,剩下的只有空洞的眼神。可见阿米尔对友情的背叛给哈桑那个留下了多大的阴影,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再愈合。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鲜红或湛蓝。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我们诠释一整个世界。这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风筝来来回回,可放风筝的人不再是原来的摸样。







文档为doc格式